等风也等你

情感难题,爱与被爱是一个选择!

墨殇 142 ℃ 0 条
作者:秩名

前几天正好赶上了一档关于情感婚姻调解的节目。

 

当场有街坊团的两位女性AB问了我同一个问题,“你爱的和爱你的人,和哪个在一起会更幸福?”

 

因为每个人的感受不一样,人格特质也不一样,和哪种类型的人在一起幸福,这个问题很难回答。

 

当时,我的回答是,“可以先问一下自己,你是否值得被爱?”

 

01

 

其中一位A女士,她以前找了一个男朋友,很爱他。

 

A女士各方面的条件非常优秀,面容姣好,追求者众多。有一些男性对她很好,比如,给她送礼物,每天开车接送她上下班。可以说,她对那些追求者是呼之即来挥之即去。

 

偶尔,她会闪念一想,找个爱自己的人挺不错,但是她内心没有产生很强烈的想跟追求者们在一起的冲动。所以,每当这个念头升起来时,总有一个声音在告诉她,“这不是爱情,他这样的人不可靠,他现在对你这样好,也许以后也有可能对别人也这样好。”她放弃了他们的追求,尽管有些舍不得。

 

后来,A女士遇到了一个她很喜欢且非常有趣的男性。

 

这位男性各方面的条件并没有追求者们那么好,但A女士就是死心塌地爱他。

 

他特别爱打游戏,很多人,包括男朋友的父母都反对他打游戏,但她觉得没关系,甚至用自己的钱给男友买游戏装备。

 

而且,她给男友买了很多衣服,照顾他的衣食住行。在这过程中,A女士谈到一个最重要的细节。

 

有一次,男友受伤了,她特别心疼,放弃自己的工作。当时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工作机会,她也推掉了。辛辛苦苦,在病床边陪了他很长时间,24小时贴身照顾,还帮他端屎端尿,连他父母看到都忍不住夸赞她,“这姑娘真的太好了,我对我儿子都做不到这样。”

 

当她听到男友的父母亲这样夸赞自己时,心里特别开心。

 

在她对他这么好的情况下,男友竟然劈腿了。

 

A女士知道后很痛苦,她想去男友的住处捉奸。可是,她没勇气上楼,在楼下待了很长时间。她担心看到她不愿意看到的画面,虽然她心里一直想象着如何质问对方,情急之下如何处理,跟他打一架出出气等等。

 

最终,她没上去,默默地离开了,两人分手。

 

分手之后的很长时间,A女士都没走出来,她想不通,“为什么我对他那么好,掏心窝子的对他好,结果是听到了他背叛的消息。”

 

身边的朋友都告诉他,你遇到了渣男。

 

幸运的是,A女士有自我觉察和反省能力,她对自己的行为做了一些反思,“我做的哪些行为,带给他怎样的影响?是什么导致我们俩的关系变成了现在这样?”

 

B女士和A女士有类似的情感经历:身后有很多追求者,追求者们对她真的很好,给她买东西。但不管是谁,她都会想尽一切办法回报他们。他对男友很好,但最后男友劈腿了,两人分手。

 

现在,她找了另一个男人做老公。

 

她老公自理,挣钱等各方面的能力都不强,但她就是爱他,愿意跟他在一起。

 

两人在一起后,她给自己买便宜的衣服,给老公买名牌的衣服。面对老公耍的小性子,她都会尽量去接纳,容忍,以至于自己背负着家务,经济等各方面的重担。

 

02

 

A女士,B女士困惑了,到底是找一个爱自己的人结婚,还是找一个自己爱的人结婚?

这个问题讨论度蛮高的,很多人问过我这个问题。

 

AB两位女士对待自己男友(老公)的方式蛮有趣的:他们都在照顾对方,把对方当成了一个没有自理能力的人。

 

在心理学上,从精神分析角度分析,男友(老公)似乎退行了。

 

退行的意思是,一个人从成年的状态退到了儿童的状态。

 

在退行的过程中,他们的男友感觉很不错,有人照顾自己的饮食起居等等,AB两位女士也很享受男友的退行。

 

在影片《撒娇女人最好命》中,黄晓明找了一个台湾的嗲嗲女,特别嗲,什么事情都要他处理,俨然成了一个退行的女朋友。

 

现实中,离开AB两位女士的男友会陷入到特别恐慌的状态中,因为他们之前的所有都来自于女友的照顾。

 

当我们爱一个人,把对方照顾的像婴儿一样,对方是离不开我们的。也许,我们要的,就是对方离不开我们的感觉。

 

一段时间后,这些所谓的渣男,退行到婴儿状态的男孩,他们也会有劈腿的现象,这跟两个人之间的关系模式有关。对方很依赖我,我不需要担心对方会离开我。把对方当婴儿一样来对待,让对方没有任何的能力。当对方要依赖我的照顾时,对方是一定不会离开的。

 

其实,这更多的是AB女士的分离焦虑和恐惧造成的。

 

因此,找一个我们爱的,或是爱我们的都不是重点,重点是你自己是否值得被爱。

 

第一,AB两位女士这样的行为也跟他们的分离恐慌有关。

 

我跟他们两人聊了一下,发现他们有一个共同的特点:有一个冷漠的,对他们要求很高的,焦虑的妈妈。

 

这种类型的妈妈,他们需要的是自己的孩子能够照顾到我们,他们要听话,乖巧,并按照我的意思来。

 

孩子的听好,讨好,按照妈妈的意思来,实际上都是在照顾妈妈。这种照顾别人的能力,从幼年时开始形成,渐渐地,变成了她在人际关系中跟别人相处的一种固定模式。幼年时,如果她不按照妈妈的意愿来做,很可能会得到妈妈严厉的威胁,比如:我不要你了,用各种各样的方式忽略孩子。

 

对孩子来说,妈妈带来的这种感觉是非常恐慌的。因为妈妈在幼儿的心里就是天和地,孩子依赖妈妈生存。

 

妈妈带给她恐慌,忽略的感觉深深植入到了她潜意识中。所以,长大后,他们要去依赖另一个人生活。在生活或情感上,依赖照顾另一个人获得存在感。

 

03

 

照顾别人,能很好地避免一个问题:对方不会抛弃我。

 

第二,AB两位女士的价值感来自于被别人需要。

 

在从小听妈妈话的孩子眼里,只有听妈妈话,按照妈妈的意愿做事情,照顾妈妈的需要和感受,妈妈才会夸奖她,“你真乖,你是好宝宝”。从中,孩子体验到了价值感。

 

AB两位女士的童年基本是这样的情形。

 

学习成绩不好,妈妈责怪他们,威胁他们。在威胁的过程中,妈妈表现的比较痛苦。孩子看到妈妈痛苦,心里会产生一种强烈的愧疚感,只有不断地要求自己做的更好才能让妈妈的心情好起来。

 

然后,她变成了一个对别人特别好,很会察言观色,顾及别人的感受,付出型的人。

 

被别人需要的价值体验,在照顾男朋友的过程中得到了满足。尤其是A女士,一方面当她看到男友因自己的照顾,一天比一天好时,真心的感到开心,满足,因为自己的付出得到了回报。另一方面,当她看到别的女性朋友得到男友的关爱时,心里很羡慕。但仅限于羡慕,否则,她不会问我,“到底找一个爱自己的,还是我爱的。”

 

在很多人的观念里,爱一个人就是对他好,满足他的需要,按照他的需要去做一些事情。

 

例如,有一些人的爱,就是我为你改变很多,好像这是爱的一种表现;你要什么,我来满足你,这是爱的表现;你没有提出你要什么,但我已经开始帮你考虑了,这也是爱的表现。

 

很多人把爱理解成是这样子。

 

也就是说,爱被大家更多的理解为,某人是否对我进行了一种照顾和满足的感觉。

在这种关系里呈现出来的状态非常有趣。

 

A女士也跟我讨论过,她男朋友在这段关系里的感受,不是很开心。有时给他买衣服或怎样,她男朋友都不是很喜欢,只要她男朋友表现出一点点不是很喜欢的状态,A女士心里就会非常难过,甚至还有愤怒的情绪出现。

 

当她男友跟别的女生有一些交往或在她面前夸赞别的女生时,马上就会引起A女士特别强烈的反感,“你夸奖她,是不是嫌弃我?我为你付出那么多,你竟然去夸奖别的女生,这对我来说是一种伤害性的体验。”

 

这样,她男友感到了很大的压力。

 

因为她懂得觉察自己,所以,她总结出了一句非常经典的话,“最好的爱是滋养对方,让其成长,而不是让对方退行。”

 

现在她设身处地的感受男朋友,觉得男友真的蛮难的,要小心翼翼地对待她给他的那种好,买的礼物必须接受,没有任何选择的余地。

 

在客体关系中,被照顾的人内心有很多的冲突。

 

例如:

 

第一方面,有依赖与自主的冲突。

 

孩子特别依赖妈妈,内心渴望自主。掌控感很强的妈妈不会给到孩子自主的机会。

 

这就像我经常举的Mary的例子:Mary很喜欢吃巧克力味的冰激凌。一天,她跟妈妈逛商场,想吃一个草莓味的冰激凌。妈妈直接告诉她:“你不喜欢吃草莓味的,你喜欢吃巧克力味的。”但是,Mary就是想吃草莓味的,妈妈还是给她买了巧克力味的。

 

妈妈的做法,Mary是有一些失落和愤怒的。

 

在这里,Mary有依赖和自主的冲突,AB两位女士的心里也有类似的依赖与自主的冲突存在。

 

第二方面,有照顾与自给自足的冲突。

 

我们很享受被别人照顾,就像孩子很需要妈妈的照顾一样。虽然被照顾的感觉非常好,但是,终有一天,妈妈会离开我们,孩子需要发展出一些自给自足的能力。

 

从马斯诺提出的需求层次来看,我们最高的需求层次是自我实现。

 

自我实现的概念是,我们在一件事上获得了成就的体验。

 

成就体验是我们人类存在这个世界上的一种美好体验。有了这种体验,我们会觉得自己是有力量的,增强自信心。

 

如果我们一直被别人照顾,自给自足的机会就没有了,也剥夺了自我成就体验。

 

AB两位女士的男友分手后对别人说:“好像我的一切都来自于她,在这段关系中没有存在感。很多人都只看到了她的好,忽略了我。同时,我成了一个手无缚鸡之力,没有别人照顾就活不下去的孩子。我很委屈,很难受。”

 

男友满足了对方被需要的感觉,无法表达自己,处处受阻,“对方对我这么好,如果我违背了她,或者有什么做的让她不满意,那我真的不是一个人。”

 

在他心里,一旦违背了对方的意思,就会有莫名的愧疚感。这有点像孩子给妈妈制造了麻烦,妈妈很悲伤,孩子认为是自己的责任一样。

 

他们男友的感受差不多是这个。

这两段感情发生的最根本原因是,AB两位女士把内心中跟妈妈相处遇到的挫折,恐慌全部投射给了男友,让对方去体会她的感觉,而她作为一个妈妈去照顾他们。

 

我们去找爱的人,拥有美好的体会,但有时产生深深的失落感:总是付出,没有回报,委屈,愤怒。对于我们爱的人,容易责怪他,对方似乎没有任何自主的权利,如果有一天他离开了,那他一定是渣男。

 

找我们爱的人,似乎更安全一些。

 

第一,可以避免被别人抛弃。

 

第二,获得价值体验。

 

第三,对关系有一种掌控感。

 

被爱的感觉是什么?如果在一开始的时候,我们从小到大没有体会过,或体会爱的感觉不稳定。我们的内心会产生一种矛盾,不稳定的体验,怀疑自己是否真的值得被爱。

 

如果对一个严厉的人提出我们的需求,像Mary那样,内心会被深深的挫折感占据。

 

这样看来,找我们爱的人,似乎也是我们爱自己的一种方式,蛮自恋的一个游戏。

 

如果我们在跟亲密关系相处的时候,有这样的模式存在的话。

 

觉察自己,问问对方的感受,尽量让对方在这段关系中有存在的感觉。比如,在对方真的为你做一些事情时,坦然接受,并表达谢意。在接受的过程中成全别人的价值体验,承认别人的存在感。

 

如果你一直用你自己的方式对待对方,这会剥夺对方很多体验。

 

当对方在一段关系中没有存在的感觉,并感觉到的是受控,不自由,依赖与自主的冲突,很可能他会想脱离掉这段关系。

 

这就有点像很多能干的人脱离家庭一样,脱离家庭的控制,不用再去担负照顾父母的角色了。

上一篇:同心赋

下一篇:没有婚姻的爱情是什么

发表评论 (已有0条评论)

快来评论,快来抢沙发吧~